500年前的意大利,一个璀璨的时代
《圣殇》,米开朗基罗·博纳洛第,1498-1500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云端课🔗《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自从开课以来,因为其直播的现场感、灵活的听课方式,打开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 ARTPASS 可以与更多的朋友相遇,不仅在课上互动即时交流,对内容的讨论也在课程群内延续着。每节课老师用45分钟的由浅入深的讲解、60页的精致课件,让你足不出户,解锁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我们知道了很多名词、流派、知识点,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观者的面对作品产生美妙、丰富的心理感受,让一个小时的云端相聚,带来你生活中更持久的感动。
“报名了西方艺术史,每一课解锁一位艺术家风格,从而了解时代对于艺术的影响并串联起艺术脉络。希望通过学习可以读懂艺术作品想要告知给内心的感受,艺术从此不再那么遥远而玄乎。”
——ARTPASS 会员 Amita
和 ARTPASS 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
达·芬奇的油画不啻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云端课走近作品更多的细节,它们生动说明了艺术家如何把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用画笔无限趋近真实与真理。例如同样是表现远方的景物,达·芬奇不再机械地把每一笔画的同等细致,而是突破性地将远景隐藏在一片朦胧之中——这才符合我们眼睛所看的的真实。这种写实的透视奠定了西方艺术直到19世纪的基调。
达·芬奇曾绘制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只有走入画面的细部,才更能感受到细节的决定性作用。真实地生长在意大利岩洞的植物、圣母头上不再有神的光环、天使和画面外的视线交流,左边卢浮宫的版本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即反映了真实的人和他生活的场景。但也有学者认为英国版本中和现实不符的植被、地貌,是在暗示一个“宇宙诞生前的理想世界”。这也反映出达·芬奇自有他宏大而神秘的宇宙观,仍需要后世的学者与观众去研究、想象。你更喜欢哪个版本呢?
←《岩间圣母》,莱奥纳多·达·芬奇,1483年,法国卢浮宫
→《岩间圣母》,莱奥纳多·达·芬奇,1508年,英国国家美术馆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细节
“这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我都看过原作,但很可惜当时并无太多感触。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刻感受到了文艺复兴艺术家是如何追求再现真实之后,不得不对达·芬奇用细节重新在画中创造世界的能力感到震撼,同时投票卢浮宫版本感觉更和谐。期待下一次和老师一起去看原作。”
——ARTPASS 会员 Fanny
←《蒙娜丽莎》局部,莱奥纳多·达·芬奇,约1502年
→达·芬奇的光学研究手稿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细节
我们熟悉《大卫》和西斯廷天顶画,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二者可能不具有同样的分量,因为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都坚称自己是一位雕塑家,而他也不断从意大利当时新出土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中汲取养分,从古典的宁静一步步走向更具有力量、情感、爆发力的人体形态。
米开朗基罗早期与晚期作品对比。←《大卫》,1501-1504年 | →《被缚的奴隶》,1516年
那么雕塑之于绘画,其特殊性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窥知一二。对于观者而言,雕塑是立体的,和我们一样占据着空间。这更需要我们激发感知力,和雕塑不同的角度、光影与质感对话。
《圣殇》局部,米开朗基罗·博纳洛第,1498-1500年
对于艺术家来说,大理石可能是一种更单纯的材质,雕刻的过程抛却了颜色与笔触,只是尽力将掩埋在石料中(亦是埋藏在艺术家心里)人的肌理与情感挖掘出来,在石料的静谧中糅合着深沉的悲怆。
←《垂死的奴隶》,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513-1515年
→《隆达尼尼圣殇》,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552-1564年
在课堂上,老师别出心裁地将古希腊雕塑与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他试图以雕塑的方法创造绘画。在了解了艺术家于雕塑中寻找永恒的努力后,我们便会对他的作品产生更为深入的共鸣。
<左右滑动解锁雕像-素描-壁画>
←《雅典的阿波罗尼奥斯》,公元前1世纪
→《西斯廷天顶画中的女预言家》,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508-1512年
“隐身大理石中沉睡,闭目不视、充耳不闻何等幸福,不必唤醒我,说话勿粗声大气。”
——米开朗基罗
出生于大师的年代,对艺术家来说既是幸运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拉斐尔能够比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延续到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成为西方艺术史脉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离不开他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惊人的创造力。
→《美惠三女神》,公元2世纪
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拉斐尔也学习古希腊古罗马作品,但他的演绎更为典雅、优美。同时,北方文艺复兴的繁复细腻、达·芬奇的透视等等,都出现在拉斐尔的作品中。但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他将截然不同的风格吸收为自己所用,融洽地交织在一幅画面中,同时加入自己的创造:温暖明亮的对比色、弧线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画面整体优雅、和谐、田园牧歌似的美感。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观看拉斐尔学习了美的各种形式,最终自己创造了新的经典。柔和的五官线条、欲诉的眼神、颊上的红晕与细腻的肌肤、恰到好处的珠宝点缀,仿佛集人间真实的美于一身的模样,就是西方古典主义传统孜孜以求的“理想美”。而后世的艺术家如何又在拉斐尔的经典上加以学习改造,则有待《西方艺术史》云端课后续课程为我们解答。
《披纱巾的少女》,拉斐尔·圣奇奥,1516年
“达·芬奇向往的是科学与宇宙的奥妙,他的作品让我感觉神秘和未知;米开朗基罗醉心雕塑,他的桀骜不驯和痛苦都反映在他塑造的人体中:被缚,渴望挣脱;拉斐尔最为优雅、风度翩翩,那种单纯、宁静、温和的美能让看的人快速进入平静和愉悦。”
——ARTPASS 会员 Monica 课堂笔记
📖
单元荐书 Readings艺术的慰藉
【英】阿兰·德波顿,陈信宏译,2019年版
一本流畅、易读的书。作者认为,艺术绝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引导你成为更好的人,这也与ARTPASS传播艺术的理念一致。“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如此严酷,我们对赏心悦目对作品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和如此强大的需求。”阅读本书并回味云端课的讲述,我们在艺术中获得美、力量与成长。
🏛
Leonardo da Vinci
卢浮宫,巴黎 法国
2019.10.24-2020.2.24
为了纪念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卢浮宫举办了规模史无前例的大展,课堂中解读的《岩间圣母》《施洗约翰》都有参展。策展人认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能捕捉事物外在的真实,还表现了其内部涌动的生命与情绪,而这一切有赖于他不懈地对世界进行科学探索。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可以前往官网下载长达121页的英文导览手册。
🔗https://www.louvre.fr/en/expositions/leonardo-da-vinci
Michelangelo: Mind of the Master
J·保罗·盖蒂博物馆,洛杉矶 美国
2020.2.25-2020.6.7
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天顶画和美第奇家族陵墓雕塑画了非常多的草图,本次展览带来了这些反映了艺术家内心构想与辛勤工作的珍贵素描。虽然是平面作品,但我们却更能清晰地感受与理解米开朗基罗如何将绘画当作雕塑来创作:对解剖的精确把握、扎实的肌肉质感和人体扭转的体态,都让人能够想象、感知立体的人的形态。这也是米开朗基罗作为雕塑家的执着。
🔗https://www.getty.edu/art/exhibitions/michelangelo_drawings/
Raphael
国家美术馆,伦敦 英国
2020.10.3-2021.1.24
本年度最受瞩目的展览之一。时值拉斐尔逝世五百年,策展人对其短暂却辉煌的艺术生涯给予了极高评价:“几乎没有其他人像拉斐尔一样塑造了西方文化的进程。”展览将回顾这位文艺复兴式全才艺术家的方方面面:从油画到诗歌、从考古学到挂毯编织。ARTPASS 期待能与大家一同前往观展,探索拉斐尔为何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如此关键的地位,以及他的作品与我们的当下为何仍然紧密相关。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exhibitions/the-credit-suisse-exhibition-raphael
和 ARTPAS S一起走进艺术世界
轻扫二维码立刻参与我们的课程